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发布日期:2024-10-02 07:01:40 访问次数:66
在全球石油市场这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舞台上,每一个参与者的决策和预测都像是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会激起层层涟漪。德意志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角色,其对布伦特原油价格的预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布伦特原油,是全球原油市场的重要基准之一,其价格波动牵动着无数利益相关者的心弦。从石油生产商到炼油企业,从能源投资者到普通消费者,都在密切关注着它的价格走势。德意志银行的策略师们,凭借着他们深入的市场研究、复杂的经济模型以及广泛的行业信息来源,对布伦特原油价格进行着持续的分析和预测。
这一次,德意志银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他们将202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下调了18%,降至66美元/桶。这一决策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交织与权衡。
首先,供应量庞大是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全球原油供应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石油生产大国和地区不断加大开采力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一些原本难以开采的油藏变得可行,从而增加了原油的供应量。另一方面,新的石油生产参与者不断涌现,一些新兴的石油产区逐渐崭露头角,也为全球原油供应增添了新的力量。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走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这个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一直是原油需求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庞大的交通运输体系等都对原油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一些挑战。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等因素,都使得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有所降低。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增长可能会放缓,从而对全球原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此外,OPEC +计划恢复供应也对油价预测产生了影响。OPEC +,这个由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部分非OPEC产油国组成的联盟,在全球原油市场中扮演着关键的调控者角色。他们的供应决策直接影响着市场上的原油供应量。此次OPEC +计划恢复供应,这一计划将相当于明年实际增产约150万桶/日。如此大规模的增产计划,无疑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原油供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过剩局面,从而对油价产生明显的下行压力。
不过,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市场情况并非完全悲观。在第三季度60万桶/日的温和供应缺口和第四季度的中性平衡之后,短期风险偏上。这意味着在短期内,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例如,供应缺口可能会导致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而第四季度的中性平衡也为市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使得短期内油价面临的下行压力有所缓解。
在全球金融机构对原油价格走势的普遍关注下,建银国际也加入了下调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的阵营。建银国际在国际金融领域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们的研究和预测也备受市场关注。
建银国际将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下调7%至每桶81美元,2025年原油价格预测下调8%至每桶83美元,较市场共识高4%。这一调整反映了建银国际对原油市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是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建银国际认为,全球央行可能在未来数季减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央行的利率政策具有广泛的传导效应。减息政策通常被视为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当央行降低利率时,企业的借贷成本会降低,这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对于石油市场来说,经济增长的复苏往往会带来石油需求的增加。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生产会更加活跃,交通运输也会更加繁忙,这些都离不开石油的支持。所以,全球央行可能的减息政策为石油需求复苏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
同时,OPEC +微调石油产量的灵活性及意愿,也是建银国际在下调价格预测时考虑的因素。OPEC +作为全球原油市场的重要供应方,他们的产量决策对市场供应平衡有着关键的影响。其微调产量的灵活性体现了他们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如果OPEC +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量,就有助于避免供应过剩或供应短缺的情况。他们的这种意愿也表明他们致力于维持市场的稳定,而这有助于降低供应过剩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油价。然而,尽管有这些积极因素,建银国际仍然下调了原油价格预测,这也说明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瑞银,作为一家在全球金融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银行,其对原油价格的预测也备受瞩目。在对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的预测中,瑞银做出了调整。
瑞银将2024年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预测下调4美元/桶至80美元/桶,将第四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从83美元/桶下调至75美元/桶。这一调整背后有着瑞银对市场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原油市场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等因素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石油需求也受到了抑制。企业可能会因为经济环境的不稳定而减少生产规模,从而减少对原油的需求。交通运输行业也可能因为经济的不景气而面临客流量和货物运输量的下降,进而降低对石油的消耗。
另一方面,原油市场的供应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尽管OPEC +在努力调控产量,但全球原油供应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新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一些原本不具备经济开采价值的油源变得可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潜在的原油供应量。同时,一些非OPEC +产油国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这对全球原油市场的供应平衡产生了影响。瑞银在考虑到这些供应和需求方面的变化后,做出了下调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的决策。
瑞银不仅对2024年的原油价格预测进行了调整,对2025 - 2026年的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瑞银将2025及2026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各下调至每桶75美元。这一长期的价格预测调整反映了瑞银对原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
并且,瑞银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下调至约每日100万桶。这一数据的调整凸显了瑞银对石油需求增长的担忧。在全球范围内,石油需求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中国内地经济放缓是瑞银重点关注的一个因素。中国作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规模庞大,对原油的需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升级、环保要求提高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种放缓对原油需求的影响是显著的。中国的工业部门是原油的主要消费领域之一,经济放缓可能导致工业生产活动减少,从而减少对原油的需求。交通运输行业也是原油的重要消费领域,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人们的出行需求和货物运输需求可能会相应减少,进而影响到对原油的消耗。瑞银认为需求问题仍然是油价的主要下行风险,尤其是中国内地经济放缓这一因素,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原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
在全球原油供应体系中,OPEC +的影响力不可小觑。OPEC +是一个由多个石油生产国组成的联盟,这些国家共同控制着全球相当比例的原油产量。
OPEC +的增产计划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波动。如德意志银行提到的,OPEC +计划恢复供应,将相当于明年实际增产约150万桶/日。这一庞大的增产数字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动机。
从OPEC +内部来看,各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需求存在差异。一些成员国依赖石油出口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形势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背景下,这些国家可能希望通过增加产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份额。例如,一些经济相对单一、对石油收入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面临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改善等需求,需要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而增加石油产量是获取更多收入的一种直接方式。
从全球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随着其他非OPEC +产油国产量的不断增长,OPEC +可能希望通过增产来维持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如果不采取增产措施,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市场份额被其他竞争对手蚕食。然而,这一增产计划必然会增加市场上的原油供应量。在原油需求没有相应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供过于求的局面会加剧,从而对油价产生下行压力。这种下行压力不仅会影响原油生产商的利润,还会对整个石油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例如,炼油企业可能会面临原油采购成本下降但产品销售价格也下降的情况,而石油贸易商则可能面临市场波动带来的库存管理和价格风险等问题。
在全球原油供应格局中,非OPEC +供应增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石油贸易商Gunvor的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Torbjorn Tornqvist的观点揭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非OPEC +供应的增长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关键因素。在石油勘探领域,新的勘探技术不断涌现,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深海勘探技术等,这些技术使得石油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大大提高,能够发现更多的潜在油藏。在开采技术方面,水力压裂技术等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本难以开采的页岩油等非常规石油资源变得可以大规模开采。以美国为例,页岩油革命就是技术推动非OPEC +供应增长的典型案例。美国通过发展页岩油开采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原油产量的大幅增长,从一个石油进口大国逐渐转变为一个石油净出口国。
其次,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非OPEC +供应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于一些非OPEC +产油国来说,石油开采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随着全球油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看到了石油开采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纷纷加大对石油开采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此外,一些国际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石油资源,他们的投资和开采活动也促进了非OPEC +供应的增长。
这种非OPEC +供应增长的情况,对于OPEC +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OPEC +虽然在全球原油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他们无法直接控制非OPEC +的供应增长。当非OPEC +供应不断增加时,即使OPEC +调整自己的产量政策,也难以完全平衡市场的供应关系。这种供应过剩的局面会导致油价下跌,因为市场上的原油供应量超过了需求,按照市场规律,价格必然会下降。这也是目前原油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供应面问题,对油价的走势产生着持续的看跌影响。
中国在全球原油市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其对原油的需求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出现了一些波动。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走低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逐渐受到限制,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这一转型过程必然会对原油需求产生影响。例如,在传统的工业领域,一些钢铁、水泥等行业对原油的需求较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对原油的需求增长也相应放缓。同时,中国在环保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原油的依赖。
从国际方面来看,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等因素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影响到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一些出口型企业可能会因为贸易壁垒的增加而减少生产规模,从而减少对原油的需求。
德意志银行提到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走低,建银国际下调目标价也与原油价格下跌相关,瑞银也指出需求问题尤其是中国内地经济放缓是油价的主要下行风险。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原油需求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时,其对原油的需求增长也会放缓,而中国庞大的原油需求基数意味着这种需求的变化会对全球原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原油市场供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需求的减少必然会导致油价下跌。
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测的下调反映了当前全球原油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
瑞银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下调至约每日100万桶,这一调整预示着未来全球原油市场需求增长的乏力。
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是导致这一需求增长预测下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面临着诸多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一些地区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不稳定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对原油的需求。石油是现代战争和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战略物资,军事冲突地区的石油供应和需求往往会受到战争的破坏和干扰,同时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石油需求。
气候变化政策也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影响。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国纷纷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减排目标。这些政策促使企业和消费者更多地选择清洁能源,减少对原油的依赖。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电动汽车的发展逐渐加速,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鼓励购买电动汽车的政策,这将减少传统燃油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对原油的需求。
此外,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对原油需求产生影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的消费结构和活动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和消费模式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对原油需求的减少。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需求增长的放缓预期会使油价面临下行压力,因为在供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需求的减少必然会导致价格的下降。